gujin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汉.毛氏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
《诗经》中以“深则厉,浅则揭”谓过河时水深则连衣涉水,水浅则提衣涉水。后以“浅深揭厉”比喻应因时制宜之理。
唐.杜牧《除官归京睦州雨霁》:“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
【浅深】: 1.深和浅。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虽浅深不同,详略各异,其褒德显荣,典章一也。” 宋苏轼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志不同,故其术有浅深,而其成功有巨细。” 郭沫若 羽书集·由“有感”说到气节:“悲歌 燕赵 已消沉,沦落何须计浅深?”2.深厚。 宋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自尔家事细微,必为賙给,使举族免於流转,得
【揭厉】: 谓高举而扬厉之。 唐芮挺章 <国秀集>序:“及源流浸广,风云极致,虽发词遣句,未协风骚,而披林擷秀,揭厉良多。” 唐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 杨伦 笺注:“延揭厉,言国恩之及,尚待高揭而扬厉之。”涉渡。 汉王充 论衡·须颂:“故夫广大,从横难数;极深,揭厉难测。” 唐王维 燕子龛禅师诗:“跳波谁揭厉,絶壁免捫摸。” 明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
水大鱼多:
水面宽广,鱼必众多。比喻事物随其所凭借之物的丰盛而丰盛。汉.王充论衡.自纪:“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 并列 水面宽阔,鱼儿众多。比喻事物随其所凭借的另一事物之丰裕而丰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