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意是指以门户之见排斥打击异己,今指宗派主义严重。东汉桓帝时期,宦官专权,朝政黑暗,陈蕃、李膺等遂联合太学生抨击宦官。东汉政府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对这些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进行打击。《后汉书·党锢列传》在概述党锢之祸历史背景时指出:“自西汉武帝之后,政府崇尚儒学,流风所至,士人皆以儒学为依归。以研究经典为业者人员众多,儒家内部也各分派别,以致发生了石渠阁各派为门户之见而互结同门,排斥异己。遵守成法的风气,可以说是很为盛行。”
【出典】:
《后汉书》卷67第2183页《党锢列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例句】:
宋·辛弃疾《九议》:“持天下之危事,求未尝有之大功,此搢绅之论党同伐异,一唱群和,以为不可者欤?”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幸勿比例揣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
并列 指存门户之见,同党者互助,异党者伐之。语出《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而且还要有等差,即‘费厄’必视对手之如何而施,无论其怎样落水,为人也则帮之,为狗也则不管之,为坏狗也则打之。一言以蔽之,‘党同伐异’而已矣。”△贬义。用于派别斗争。→诛除异己 朋比为奸 引绳排根←→无偏无党 群而不党 求同存异。也作“党同妒异”、“伐异党同”。
饥火烧肠:
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唐.白居易旱热二首:“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主谓 饥饿得使肚子感到有如火烧一样难受。形容饥饿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