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1)宫廷供奉机构。唐制,初于皇帝宫殿所在各设待诏之所,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玄宗以文学之士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后又改名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别建学士院以居之,翰林院遂成为专掌伎艺供奉的内廷机构。五代因之。宋置为正式官署,隶内侍省,掌图画、弈棋、琴院等内廷娱乐供奉,置提举官或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等宦官充任,领天文院、书艺局、医官院、图画院、御书院等署。(2)唐宋有翰林学士院,辽改翰林院,为南面官署。为朝廷撰拟文诰之机构,设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知制诰等官。金复称翰林学士院。元改并为翰林兼国史院,又置蒙古翰林院。明初置翰林院,掌制诰、修史、图书等事。长官为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皆称翰林。初以进士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俱称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定制,于翰林院选进士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设馆教习,以备考选。优者留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明代任官特重翰林,内阁及吏、礼二部尚书、侍郎,多由此出身。又有南京翰林院,止设学士,但不常置,或用侍读学士,或用春坊庶子等官署掌。清顺治元年(1644)沿置,次年并入内三院,十五年复置,十八年复并,康熙九年(1670)改内三院为内阁,遂再次独立,成为定制。掌修史撰文,凡撰写祝文、册文、宝文、祭文、碑文,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等,或直接承办,或派员参与,南书房侍直、上书房教习、进士朝考、乡试、会试诸事,咸与其选。设掌院学士满、汉各一员为长官,初为专官,后选大学士、尚书等重臣兼领;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职。下属机构有庶常馆、起居注馆、国史馆、典簿厅、待诏厅。翰林官皆出身于进士中年纪稍轻、名次较高者,为清华之选,职务虽极闲散,礼遇甚优、升迁甚速。如编修、检讨等官经京察后得以正七品外放为正四品之道府官,内迁则开坊后可按资转至尚书、侍郎。清末省詹事府,其职事亦并入本院。
忻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置。以州北忻口为名。治秀容县今忻州市。唐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忻州、定襄等市、县地。明初废秀容县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辖境扩大至今静乐县。1912年废,改本州为忻县。198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