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 (1291—1292)郭守敬主持开凿,在今北京市东。源于今昌平县白浮诸泉,导使循西山山麓折南瓮山泊 (今昆明湖),东南流经大都城 (今北京城),东出入通县注入北运河。《元史·河渠志》: 至元二十八年 (1291),都水监郭守敬建言: “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亩、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总长一百六十四里。” 三十年 (1293),渠成,赐名 “通惠”。漕运可直达积水潭 (今什刹海)。明初淤废,后经成化、正德、嘉靖及清康熙、乾隆年间修浚,但其水源仅导西山诸泉,水量锐减,故河时通时塞。明清又名大通河。因城内故道已被圈入皇城之内,漕运只能以城东南大通桥为终点,故名。
古水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三十年,由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的运河。起自今北京市昌平区附近,截温榆河源白浮等泉水,导使循西山山麓西折南转注入瓮山泊(今昆明湖),东南流入大都城(今北京市市区),穿城东出至今通州区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余里。渠成后,漕运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今什刹海)。明初淤废。其后各代屡有修浚,终因水源不足,或通或塞或浅滞不胜重载,功效远不及元时。又因城内故道被圈入宫墙之内,漕船一般都以城东南的大通桥为终点,故通称为大通河。
㟍峨海:
在今云南省永胜县东南㟍峨村一带,下流入金沙江。今已堙为农田。
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