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1)掌管民户、土地、徒役的辅政大臣。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金文又作“司土”。《周礼》中列为六卿之一,掌地官。春秋战国沿置,位列卿。时又有大司徒、都司徒、左司徒、右司徒等名。(2)三公之一。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改大司徒为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宰相职能,秩万石。本职掌民政,年终考课州郡长官,名义上分部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并参议大政,实际上权归尚书,三公上下行文,受成而已。东汉末罢,改置丞相。三国魏恢复三公制,改相国为司徒,管理民政,公务繁多,一品。蜀、吴则与丞相并置,无实际职权。两晋沿魏制,与丞相通职,一般不并置,为名誉宰相,一品。亦常参录朝政,然仅掌事务,政务仍归尚书,加录尚书事衔者得为真宰相。南朝或与丞相、相国并置。南齐、陈,丞相、相国皆为赠官,司徒则实授。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亦置,一品。隋代名义上参议大政,其位多旷,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正一品。唐代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预政事,政和二年(1112)罢。辽代为南面朝官,无实职,作为重臣、功臣加官。金亦置,正一品。元代不常置,至明废。(3)官员俗称。《宋史·职官八》:“太宗淳化元年(990)令,供奉官以下不得呼司徒。”(4)契丹(辽)北面官名,朝官、御帐官中皆置。原称“惕隐”(梯里己),掌部族事务。会同元年(938)升五院部、六院部梯里己为司徒,后诸部族、属官、诸乣中皆置。(5)户部尚书的俗称。
太平驿:
唐置。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宋史·李筠传:周显德初,北汉入侵,筠遣护军穆令均“营于太平驿,东南距潞今长治市八十里”。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