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即“大祝”。①一说为殷朝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 “此盖殷时制也。”②西周始置,历代沿置。西周时为众祝官之长,掌祭祀祝祷等事。秦朝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汉初因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属太常,后更名祠祀。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更名庙祀。东汉复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因之。西魏、北周春官府设“太祝下大夫”,简称太祝,员一人。隋初太常寺置太祝署,有令、丞一员,太祝二员,炀帝罢署而留太祝八员于太常寺。唐以后因之。唐五代置六员,正九品上。北宋前期常以数十员为额,元丰(1078—1085)改制仅留一人。金太祝从八品。辽置十员于太常礼仪院,从八品。明初亦置,至成祖即位后革。清改为读祝官。③ 《周礼·春官》宗伯属官。下大夫或上士爵。属官有小祝。主持禋祀、祭神、丧事、天灾、征伐、会同等的祷辞祝号。
官名。也写作“泰祝”或“大祝”,掌祝辞和祈祷等事。商朝始设此官,为六太之一。周礼春官之属有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而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沿置;北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唐初有太祝七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唐以后历代多沿置,清朝改称读祝官。参看《周礼·春官·太祝》、《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祝》、《清史稿·职官二·太常寺》。
御史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春官府内史中大夫御史上士属官,正一命。
历史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