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向前,不顾性命。《汉书.司马迁传》:“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旧唐书.越王贞传》:“遂能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赤心为国、奋不顾身者,登黄册;恪遵军令、宁死不挠者,登红册。”亦作“奋不顾生”。《旧唐书.田弘正传》:“惟忠与孝,天与臣心,常思奋不顾生,以身殉国。”
述补 奋勇前进,不管自身安危。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于青《香港的白流苏》:“她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不管不问范柳原的任何事情。人都到了香港,难道还有人像流苏当年那样奋不顾身地急于出嫁吗?”△多用于描写人勇敢无私。→肝脑涂地 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奋不顾命 ↔贪生怕死 畏缩不前 苟全性命。也作“奋不顾生”、“奋不虑身”。
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后以恻隐之心比喻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亦作“恻怛之心”。警世通言卷二一:“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貌。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