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音,有色彩。形容说话、写文章非常生动。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写月有声有色如此,后人复何从著笔耶?”清.颐琐《黄绣球》三○回:“可泣可歌的事,原要做得有声有色。”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也指有名声,有光彩。形容声势规模大。宋.汪藻《翠微堂记》:“其意以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沙汀《困兽记》七:“我倒更加觉得生命可爱,总想过得有声有色一些。”
并列 ①既有声音,又有色彩。形容表演或诗文生动精彩,栩栩如生。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1:“写月有声有色如此(指唐李白、杜甫的咏月诗),后人复何从着笔耶?”艾芜《野牛塞》:“她讲得有声有色,又发出笑声,引得老板哈哈大笑起来。”△褒义。用于赞美文艺描写。→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枯燥无味 味同嚼蜡 ②丰富多彩。沙汀《困兽记》7:“我倒更加觉得生命可爱,总想过得有声有色一些。”△用于描写状态。
孤恩负义:
背弃恩义。后汉书.张俊传:“臣孤恩负义,自陷重刑,情断意讫,无所复望。” 并列 背弃了他人的恩义,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后汉书·张俊传:“臣~,自陷重刑,情断意讫,无所复望。”△贬义。用于描写恩怨。→忘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