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本质与现象。本,指无声、无形、不可闻见感知的本体;末,指有声、有形、可以感知的事物。《庄子·天下》评述老聃、关尹之学,谓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将“本”与“物”相对待。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强调“本”(本质)对“末”(现象)的指导性和主宰性,以便在认识上收到以简驭繁之效。因此,他主张在“本”的基础上的“本”、“末”之统一,他在《老子注》第三十八章说:“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南宋朱熹以“理本气末”的思想继承此说。明王廷相则以“元气为道之本”(《雅述上篇》)的命题,反对有脱离现象和高于现象而独存的本体(本质)。②古代经济思想范畴。指本业与末业。《盐铁论·本议》:“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管子》、《商君书》、《荀子》中都以农为本,以商业和奢侈品生产为末。也有持不同观点者。汉末王符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唯不切于民用的迷信、倡优、奇巧淫技为末业。
术赤兀鲁思:
即“钦察汗国”。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