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又称漕渠。即江南运河前身。《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 漕渠 “贯城中。《齐志》 曰: 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即今之漕渠也。司马迁曰: 禹之治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其来久矣。六朝都建康,凡三吴船避京江之险,自云阳西城凿运渎,径至都下,隋平陈废云阳二渎。大业末,诏穿河自京江至余杭八百余里,面阔十丈,拟通龙舟,以备东游之役,自是始复禹通渠故道。唐世因之,白居易诗云: ‘平河七百里’,谓此渠也”。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31泰安州: “ 《志》 云,出州东淳于野,西南流入汶。”
③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故江陵县) 北。《舆地纪胜》 卷64江陵府: 漕河 “在江陵县北四里。《旧经》 云,王处仲为荆州刺史,凿漕河通江汉南北埭。……绍兴元年 《省劄》 云,江陵府城下旧有漕河,若略加开淘,则江陵城下纲运顺流从江汉直达襄岘。契勘本府漕河,乃晋元帝建武初所凿,自罗堰口出大漕河,由里社穴、沌口、沔水口直通襄汉二江”。
楼厝:
在今台湾省台北县北芦洲乡东北约二里,淡水河南岸。清嘉庆二十年 1815 开拓初期,淡水河近在村边,村人皆筑楼屋以防水淹,故名楼厝。
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