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在内蒙古、辽宁、河北之间,西拉木伦河以南、辽河以西及河北北部一带。其年代大致相当夏、商时期,碳-14法测定年代有约公元前2400年、前1900年等。发现有刀、镞、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及铸范,并有金耳环出现。陶器多夹砂,多为手制,也有应用轮制的。器表多饰绳纹,也有篦点纹、划纹及附加堆纹等。器形有盂、鼎、鬲、甗、豆、鬶、爵、尊、盆、罐、盘等,有些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相似。还有彩绘陶器,花纹很像后来的青铜容器。经济以农业为主,发现铲、锄、镰等石制农具较多,且有稷、粟等谷物。房基发现较多,主要为半地穴式,多有二道围墙,外用石、内用土坯,个别以夯土筑成,无围墙房则以坑壁为墙。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有差别,反映墓主贫富不同。使用卜骨的习俗较为普遍。这一文化对研究北方及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同商文化的互相影响有很大意义。
汉州郡县吏制考:
书名。清强汝询撰。二卷。卷上分州吏考、郡吏考、县吏考三目。自秦始皇废封建制改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的设立至汉代才较为完善。强氏搜集前汉书、汉官仪、续汉志、通典等有关郡县吏制资料,上自州刺史、郡太守、县令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