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魏)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6*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文帝曹丕命弟曹植于七步内成诗,不能则行大6*法。曹植以“煮豆燃萁”为比喻,发抒因兄残弟而产生的郁闷情怀。植所作称《七步诗》,世传“菽”作“豉”,“自”作“是”。后因以“煮豆燃萁”用为兄弟相残之典。
《幼学琼林》卷二“兄弟”:“煮豆燃萁,谓其相害;斗粟尺布,讥其不合。”
连动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骨肉相残。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6*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陈毅《过临洮》:“煮豆燃萁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萁,不读作jī。△贬义。多用于描写不团结方面。→同室操戈 ↔煮粥焚须
怪力乱神:
指怪异、暴力、悖乱、神鬼等逆情背理之事。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晋书.艺术传赞:“怪力乱神,诡时惑世,崇尚弗已,必致流弊。” 并列 怪异、暴力、悖乱、鬼神等逆情背理之事物。旧时泛指不合“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