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献公时,大杀群公子,使晋国一时无公族,卿大夫势力渐强。后六卿相互并争。春秋末期,晋国已由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执政。晋出公十七年(前458),晋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卿灭范氏、中行氏,共分其地为邑。二十二年,赵、韩、魏又灭知氏,尽分其地。晋幽公时,赵、韩、魏强大,公室仅保有绛(晋都,今山西曲沃西北)与曲沃(晋别都,今山西闻喜东北)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成为附庸,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天子正式册命赵籍、韩虔、魏斯列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茅津:
黄河津渡名。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春秋时,在茅戎境内,故名水经·河水注。左传文公三年前624:秦伐晋,“自茅津济”,即此。汉、晋、北朝时曾在大阳县境内,通称大阳津。资治通鉴:唐宝应元年762,回纥登里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