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南。约即《水经·汶水注》之茂都淀,为汶水所潴,后渐浅涸。明永乐中重修会通河,筑戴村坝,遏汶水西南流至南旺高地,围堤为湖,称为水脊,分南北流入会通河,规定七分向北,三分向南。湖初置时周围一百五十里,运河贯其中。湖区由运河堤和汶水堤分成三部分:运西为南旺西湖,周九十三里;运东汶南蜀山湖,为南旺东湖,周六十五里;运东汶北马踏湖,为南旺北湖,周三十四里。三湖总名南旺湖。湖周筑堤,设闸坝多处。旱则泄湖入运,潦则减运入湖。与东平州安山湖、济宁州马场湖、沛县昭阳湖(今山东微山县境)合称漕渠四水柜。实际上蜀山、马踏二湖在运东地势较高,可称水柜;南旺西湖在运西,地势低于运河,主于泄以备涝,是为“水壑”。蜀山湖因为汶水入南旺首潴之所,最为重要。明代以后三湖滩地多被垦为田,今南旺西、马踏二湖已堙,惟蜀山湖犹存。
" />
南旺湖分水图
中山王鼎:
战国时中山王所作青铜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1号墓。青铜身,铁足,身扁圆,有盖,盖顶有三环钮,附耳、蹄足。通高51.5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身足部以上刻铭文七十七行,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