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用来记事的板。谓官服打扮,登台演戏。姚灵犀《采菲录》上编:“平剧坤伶在昔无不缠足,虽饰生净者袍笏登场,而仍御锦绣弓履以出。”常用以讽刺某种丑事开始进行。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二七:“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段〔祺瑞〕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
偏正 袍,指官服。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拿的记事用的手板。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登台演戏。语出清·赵翼《戏作三首》:“袍笏登场也等闲,惹他动色到柴关。”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7章:“段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贬义。多用于讽刺有些人的上任做官。→粉墨登场
魏帝妇人饰:
北史.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勰传附元韶传:“齐天宝元年,降爵为县公。韶性行温裕,以高氏婿,颇受时宠。能自谦退,临人有惠政,好儒学,礼致才彦,爱林泉,修第宅华而不侈。文宣帝剃韶鬓须,加以粉黛,衣妇人服以自随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