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曆)
古历名。(1)南北朝时祖冲之创制,成历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规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日,是宋《统天历》以前最好的一个数据。在制历时考虑岁差(四十五年十一月差1°),对提高历法计算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改进闰法,改十九年七闰为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实际。首次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日,与近代值27.21222日极相近。测定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58年,与现代测定值11.862年很接近,给出的水星和木星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数值。历成后上表朝廷,遭到戴法兴等人的压制。祖冲之写下《历议》一文据理力争,但在生前未能施行。后经其子祖暅的努力,终于在他死后十年,即梁武帝天监九年(510)正式颁行,行用达八十年。(2)辽贾俊撰,统和十二年(994)所进。原历已佚。(《辽史·历象志》误把祖冲之的《大明历》收入)(3)金杨级撰,赵知微重修。重修成于大定二十年(1180)。本历主要天文常数为:
一回归年=365.24359445日。
一朔望月=29.53059273日。
岁差为七十五年余差一度。
一近点月=27.55460929日。
一交点月=27.21222500日。
赵知微重修《大明历》在计算太阳视运动中已用到等间距三次差的内插法。又计算日食三限(初亏、食甚、复圆)中已用几何方法。本历从大定二十年开始使用一直到元至元十七年(1280)止,共用了一百年。
晋书地道记:
书名。晋王隐撰。为所撰晋书中一志。记西晋初十九州及郡、县建置沿革,可与晋太康三年地记互为征验。清毕沅以为宋书·州郡志、刘昭注续汉书·郡国志、魏书·地形志盖以此为准。水经注亦多引此书。原书已佚,今有毕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