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山海经·海内东经》: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屈原 《离骚》: “邅吾道兮洞庭。” 关于洞庭湖的演变,长期以来地理学界、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不同的是时快时慢而已。《历史地理》 创刊号载张修桂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文中,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结合湖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 4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处在沉降扩展时期,唐宋时已沦为 “周极八百里” 的湖泊景观; 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②即今江苏太湖。晋左思 《吴都赋》: “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 《文选》 注引王逸曰: “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
古称云梦。在湖南省北部,湖面跨岳阳、汨罗、湘阴、沅江、汉寿、华容、南具等县市。《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记·吴起列传》:“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彊国也,“南洞庭、苍梧”。《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即此。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 2432.5 平方千米。为构造断陷而成,湖面海拔33米,最大水深23.5米,蓄水量155.44亿立方米。汇纳湘、资、沅、澧四水及新墙河、汨罗江,长江太平、松滋、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调蓄后经城陵矶出口注入长江。历史上面积曾达 6000 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洞庭”。后由于湖盆泥沙淤积严重和人工围垦,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万子湖、横岭湖、大通湖、目平湖等。由于湖泊容积日趋减少,大面积湖滩湿地成为候鸟越冬栖息地。已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鱼、虾、芦苇,湘莲是洞庭湖特产。君山、岳阳楼是著名胜迹。
宣威市:
在云南省东北部,东、北与贵州省接壤。曲靖市代管。面积6257平方千米。人口132.4万。辖13镇、11乡。市人民政府驻榕城镇。市名源于原城外的宣威关名,含“宣扬朝廷威德”之意见民国宣威县志稿。西汉置
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