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钟嵘《诗品序》(卷上):“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原指晋怀帝时尊崇道家,文风追求玄理,没有辞采。后以“淡乎寡味”形容事物平淡乏味。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见“淡而无味”。《全梁文》卷55:“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欱野歕山:
欱:吮吸。歕:同“喷”,吹气。吮吸原野,吹动山岳。比喻气势盛大。汉.班固东都赋:“吐爓生风,欲野歕山。”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序:“荧惑先列,招摇在上,隐天而动地,欱野而歕山。” 并列 欱,吮吸。歕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