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合称。《尚书大传》:“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为九卿。汉朝习惯将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太仆、廷尉(大理)、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卫尉、中尉(执金吾)、三辅长官等中二千石一级的中央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并列为九卿,并非专指九种官职,故亦称列卿。王莽改制时曾用以称呼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和共工、予虞等九种秩中二千石的官员。西汉九卿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国行政,职权甚重。东汉以后,其任渐轻。魏晋南朝亦作为卿级官员的统称,所置或十卿、十二卿,仍以九为号。北齐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遂成为九寺长官的专称。诸卿寺皆为事务机构,政令仰承尚书省,职权愈轻。隋、唐至宋沿而不改。南宋至清,九寺常阙、九卿所指亦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长官乃至堂上官为九卿,又称大九卿; 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朝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指九位高级官员,不同朝代,所指官员也不同。
1、指三公所属的九卿。《尚书·大传》:“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6*七6*大夫八十一元士。”
2、周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为六卿,少师、少傅、少保为孤卿,合称九卿。见《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
3、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4、在汉朝,公为最高的官,如司徒、司空、太尉等,其次就是卿。九卿是指不同职务的九位官员,即奉常卿(太常)、光禄卿(光禄勋)、卫尉卿、太仆卿、鸿胪卿(大鸿胪)、廷尉卿、少府卿、宗正卿、司农卿(大司农)。《后汉书·孝安帝纪》说:“秋七月己巳,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阵)任将帅者。”注:“九卿:奉常、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廷尉、少府、宗正、司农。”
5、王莽时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及共工、予虞等二千石俸之官为九卿。
6、魏晋南朝做为卿级官员的共称,实际有时多于九官。
7、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长官为九卿。隋、唐、宋沿置。
8、明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鸿胪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9、清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也有说以六部尚书及太子太师、太保、太傅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
各卿所掌,参看各卿专条。
象谞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为译言之官,“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北周仿周礼之制置象谞中士,正二命;象谞下士,正一命。属秋官府宾部中大夫。
历史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