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挫折。挠:弯曲。谓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清.颐琐《黄绣球》一三回:“若把这迷信移到做正经事,讲正经学问,便成了个百折不挠,自强独立的大丈夫、奇女子。”亦作“百折不回”。明.沈德符《野获编.王思再谏》:“若思之百折不回,以身殉国,真无愧王文端曾孙。”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亦作“百折不摧”。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亦作“百折不屈”。清.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若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偏正 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叶辛《蹉跎岁月》:“从她那双菱形眼里闪烁出一般执拗的百折不挠的光彩,她显得坚定不移,信心百倍。”△褒义。描写优秀品格。→一往无前不屈不挠 坚贞不屈 ↔一蹶不振 知难而退 半途而废。也作“百挫不折”、“百折不摧”、“百折不回”、“百折不屈”、“百折不磨”。
校短量长:
亦作“校短推长”。谓衡量人物的长处和短处。唐 韩愈进学解:“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唐 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婪伊侈谋,将易储皇。公陈不可,校短推长。” 见“较短量长”。唐·韩愈进学解: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