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1)清代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之总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设于盛京。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纂机密文书、奏章,并掌记官员升降文册;内秘书院掌撰敕谕、祭文及外国往来书札,并录各衙门章疏;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御前进讲等事。初置八承政管理各项事务。清崇德元年(1636)五月,定内三院官制,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内秘书院设大学士二人、学士一人。顺治二年(1645),定内三院为正二品衙门,将翰林院分隶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六年增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每院各一人。八年,移内三院于紫禁城内,定大学士品级同于各部尚书,学士品级同于各部侍郎。十年,增置汉大学士各二人,命大学士于太和门内轮值。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降为正五品衙门,分立翰林院。十八年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翰林院仍并入。康熙九年(1670)八月,复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遂为定制。(2)清代内务府所属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之合称。
药杀水:
古河名。始见于隋书·西戎传。大唐西域记作叶河,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叶叶河。即今之锡尔河上流纳伦河,隋唐时称真珠河,亦称质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下流锡尔河,经哈萨克斯坦境内注入咸海。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