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之长城。楚“方城”之称始见于《左传》、《国语》。《左传·僖公四年》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语·齐语》记齐桓公“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韦昭注:“方城,楚北之阨塞也。”《左传·襄公十六年》:“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其可考之大致走向是,西南自今邓州市东北境,沿湍水东岸北上,入今内乡东北境与今南召西北境,继折向东,沿伏牛山脉南麓伸至今鲁山东南境,遂转向东南,入今叶县与方城交界地,东行,至今舞阳境折向南,入今泌阳境,由此转向西南入唐河境,总长近千里。一说此长城北段,即伏牛山南麓一段,实依山为险,未筑城墙。其东、西两段系就地取材,以土、石构筑。据实地考察,在今叶县与方城间大吴口附近仍可见土、石长城遗迹,东西走向,垣有南北两重。或说方城非一时所修,鲁山以东部分筑于春秋时期,鲁山以西部分扩建于战国楚顷襄王初年。
滏口:
古隘道名。太行八陉之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石鼓山。滏水今滏阳河源出于此,山岭高深,形势险峻,古为自邺今临漳县西南西出要道。后燕建兴九年394慕容垂灭西燕,自邺出滏口,即此。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