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好客,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他在秦国为相,不久想回齐国去。秦昭王不准,并想杀掉他。他的门客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秦王宠姬为孟尝君说了好话,秦王答应放他回国,后又反悔派人追赶。孟尝君此时已至关下,因未鸡鸣而不得通行。“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后因以“鸡鸣狗盗”比喻品格上本无行状,但有细微末技的市井之徒。
唐.胡曾《函谷关》诗:“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宋.文天祥《求客》诗:“鸡鸣曾脱函关厄,还有当年此客不?”
并列 学公鸡啼晨,装狗行窃偷盗。①比喻有微不足道技能的人。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被秦昭王扣留,幸亏他的门客中有会装狗的潜入秦宫偷出献给秦昭王的白狐裘,又暗中转送给秦王宠妃,才得以释放;后来又靠另一门客装鸡啼骗开城门,逃回齐国。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②比喻行为卑下低劣。高和《越轨诉讼》:“鸡鸣狗盗之徒、行凶抢劫之事、卖淫滥赌之人,仍然不少,甚至越来越多。”△贬义。用于写人的卑微技能或行为卑劣。→鼠窃狗偷 手零脚碎。也作“狗盗鸡鸣”、“狗盗鸡啼”。
一:
比喻事关大局的某一环节。 南朝梁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 “曾台云构,所缺过乎榱桷; 为山霞高, 不终逾乎一#;。 ” #;:同 “篑” 。 参见:○功亏一篑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