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对楚王问》(见梁萧统《文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跟着合唱)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楚国的歌曲名称,属于雅乐,多为上层士大夫阶级所欣赏。宋玉听到楚王对他发出责问时,用“曲高弥寡”的道理,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不同于流俗,因此就得不到大家赏识。后因以“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艺作品。
《文选》晋.张景阳(协)《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并列 《阳春》、《白雪》,都是战国时楚地高雅艰深的曲调。后泛指高雅不凡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有时也形容才能出众。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宋·辛弃疾《满庭芳·游豫章东湖再用韵》词:“阳春白雪,清唱古今稀。”杨链《龙膏记》9出:“当年子建应无逊,阳春白雪谁能并。”△多着重于不被多数人理解或接受。↔下里巴人。 也作“白雪阳春”。
有求必应:
只要有人提出要求,就一定答应。儿女英雄传二一回:“这些人,一来为着姑娘平日待他们厚恩,况又银钱挥霍,谁家短个三吊二吊的,有求必应。”镜花缘三八回:“凡有邻邦,无论远近,莫不和好。而且有求必应,最肯排难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