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西南部,南邻湖北省。南阳市代管。面积2294.4平方千米。人口151.2万。辖2街道办事处、13镇、13乡。市人民政府驻新华路。战国为穰邑,取庄稼成熟之义得名。秦置穰县治今邓州市区,属南阳郡。西汉因之。西晋先属义阳郡,后属新野郡。北魏太和中荆州移治穰县。隋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为邓州,大业初改置南阳郡。唐武德初复置邓州,天宝初改南阳郡,乾元时复为邓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穰县入邓州。清因之。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9年属南阳地区。1988年改邓州市,1994年由南阳市代管。邓州之名源于春秋邓侯国。《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蔡侯、郑伯会谋于邓。”即此。秦置邓县,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邓城。隋始于穰县(今邓州市)置邓州,穰县自此袭邓州之名。地处南阳盆地西南部,刁河及其支流严陵河、赵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境内。属北亚6*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玉米、芝麻、烟叶、棉花等。工业有机械、电器、化工、卷烟等。焦柳铁路和207国道、南邓、邓襄、确内、邓西等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太子岗遗址、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宋福胜寺塔、汉华表、花洲书院和冠军、涅阳、临湍、乐成、安众、邓州等古城址。
栖霞山:
①又名摄山、伞山。即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山分中峰、东峰、西峰三支,中峰最高,名凤翔岭。山中有栖霞寺。还有千佛岩、舍利塔、无量殿等古迹。南史· 明僧绍传: 南齐明僧绍弟庆符罢任,僧绍 “遁还摄山,
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