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北五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②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春秋属鲁,后入于齐。《公羊传·闵公二年》: “高子将南阳之甲。” 又 《孟子·告子下》: 孟子谓鲁慎子,“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皆即此。
③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约当今河南济源市至获嘉县一带。春秋时属晋。《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晋于是始启南阳”。杜注: “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 战国属魏。《战国策·西周策》: 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
④指伏牛山、汉水之阳,约当今河南西南部。战国属楚。《战国策·秦策》: “楚败于南阳。”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前272) 于此置南阳郡。
⑤唐方镇名。至德元年 (756) 升南阳防御使置,治所在南阳郡 (今河南邓州市)。次年废。
(1)古地区名。(1)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以在泰山之阳,故名。春秋属鲁,地近齐国,故为齐所夺。《公羊传》闵公二年(前660年):“高子将南阳之甲。”战国属齐。《孟子·告子下》:“遂有南阳。”即此。(2)即今河南省济源市至获嘉县一带。因在太行山南、淮河之北而得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战国策·西周策》:“魏之南阳。”即此。(3)在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因地居古代中原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战国策·秦策》:秦惠王时,楚、魏战于陉山,“楚败于南阳”,即此。(2)集镇名。(1)在浙江省乐清市中部、杭温公路南侧。人口 3550。属虹桥镇。因地处田垟南首,故名南垟,后雅化为南阳。种植地仲兰、颠茄等中药材。有化工、服装、缝纫机配件等厂。(2)在海南省文昌市西南部。属文城镇。人口430。为原南阳镇人民政府驻地。1914年建圩。因建于南阳岭下,故名。建国前属南阳乡。1951年建政属文昌县第一区(即文城区)。1957年撤区并乡属南阳乡。1983年为南阳区,1986年建镇。2002年并入文城镇。产稻、橡胶、胡椒、菠萝、香茅等。咖啡种植历史悠久,“南阳咖啡”久负盛名。有菠萝加工、木材加工、制油、肥皂等厂。有公路接文蓬公路。
平虏城:
明永乐初筑,即今宁夏平罗县。嘉靖三十年1551改置平虏千户所。
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