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武帝时尝作白金三品,作为货币流通。新莽亦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但流传不广。及至明清,始渐盛行,为重要币种。清代大致分为四种:大锭称元宝,又称宝银或马蹄银,形似马蹄,每只重约五十两;中锭,多为锤形,也有马蹄形者,称小元宝,重约十两;小锭称锞子,又名小锞,有各种形状,以馒头形者为多,重一、二、三、五两不等;碎银重一两以下,小粒银称为滴珠,或曰宝珠。明清时,听民间自行铸造或熔化,虽名称大体相同,但各地所铸银锭之成色、重量差别甚大。
捋髭钱:
五代时吴国庐州观察使张崇,居官好为不法,士庶不堪其酷。崇入觐广陵,庐人以其改任,皆相庆幸曰:“渠伊不复来矣!”崇返,计口征“渠伊钱”。次年再入觐,人多钳口不敢言,惟捋髭相庆。崇归,又征“捋髭钱”。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