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约九十里。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待以上宾之礼,公子重耳非常感激。楚成王问他,您如返国为君,将怎样回报我?公子重耳答道:“美女、绸缎、玉器、羽毛、皮革、象牙,您这里应有尽有,那些波及晋国的,都是这里所剩余的,我实在想不出来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说:“即使如此,总也得有点报答吧?”公子重耳说:“如果托您的洪福,我能回到晋国为君,将来两国发生了战争,那我就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的宽大,那么我只好和您较量一下了。”五年后,晋楚交兵于城濮时,晋文公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军统帅成得臣,仍然向前进攻,终于发生了城濮之战。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例句】:
明·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王)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人书,受学于愧虚易时中,愧虚谓当退避三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10回:“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述补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退让。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儒林外史》10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舍,不读作shě。△多用于表示不敢相争或讨厌接触。→望而却步↔长驱直入 一往无前
西山:
源见“采薇”。指首阳山。亦借指隐居之地。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之三:“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