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从弓发展而来。战国时期的弩由铜质弩机、木臂、弓几部分组成,弩机安于木臂后部,包括牙、望山、悬刀、机塞、枢轴几种构件。两牙在望山前,下部与望山连为一体,机塞置于牙前,其后分为两齿,上齿顶住两牙下部连接处,下齿钳在悬刀刻口内。使用时,先拉弦触动望山,牙即上升,钩住弓弦,同时带起机塞,钳住其下齿,遂使弩机关锁,然后将箭矢放于牙前凹槽内,以望山瞄准后,扳动悬刀,机塞滑下,牙随之缩下,牙所钩住的弦即弹出,将矢射出。此种装置增加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率与杀伤力,为当时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战国时弩主要依靠臂力张开弓弦,即“臂张”。较大带有厚重铜廓的弩则必须以脚踏弓弣,手足合力张弓,增加穿透力与射程,如《战国策·韩策》谓“韩卒超足而射”,“蹠劲弩”,此即所谓“蹶张”。关于弩的出现与发展,一般认为铜弩机约出现于春秋晚期,铜弩机前身系木弩机,具木弩机的弩出现当更早。或说弩为楚人发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陈音对越王勾践言:“(楚)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迄今考古发掘所见较早的铜弩机出于山东曲阜鲁故城约战国早期的乙组3号、52号墓。长沙扫把塘属战国中期的138号楚墓中出土的弩,具铜弩机、木臂及已干缩的竹弩弓。至战国中期铜弩机已普遍使用。汉弩结构基本上继承战国,唯郭皆铜郭,悬刀作长方形,牙上望山由尖角形变为近似长方形。弩的形制后也续有改进。三国时诸葛亮改进连弩,装箭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箭。唐代的强弩,有弓长十二尺的大车弩,设在绞车上,所发的箭,力大无穷。宋代的弩又有所发展,轻的有神臂弓,系踏张弩,三百四十步外能射入榆木半笴(箭杆)。重型的有床子弩,其最大者为三弓弩,张时须七十人,箭比枪大,但因过于笨重,至南宋时渐废弃。轻型弩则到明代还广泛使用。
" />
战国弩复原示意图
" />
汉代弩机结构原理示意图
水摆夷:
一作水摆衣。指清代云南普洱府、永昌府所属土司地区近水楼居之摆夷,今为傣族一部分。
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