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互关系之论辩。春秋末年,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认为天与人相距甚远,互不干预。至战国,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主张人定胜天。老庄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老子》第二十五章》),天人不相分,人只能消极地顺从于天。思孟学派则主张天人合一,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认为只要扩充人之德性即诚,就可以与天地合一。西汉董仲舒沿袭思孟学派的思想,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与阴阳灾异说相结合,发展为天人感应说。东汉王充根据自然天道观,提出“夫天不能故生人”(《论衡·物势》),反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唐柳宗元、刘禹锡继承荀子以来关于“天人相分”、天道自然之观点,提出“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论》上),反对天能赏善罚恶、干预人事的观点。入宋,随着理学之勃兴,天人之辨转而为理欲、义利之辨。
府学:
学校名。古代设于府的地方官办学校。北宋崇宁五年1106,开封始建府学。辽代置黄龙府学、兴中府学,均设博士、助教掌教学事。金大定十六年1176置府学,凡十七处,共有学生千人。初以尝与廷试及宗室皇家袒免
历史知识